分析 | 环保上市民企缘何不被资本市场看好
与环保产业发展整体火热相反的是,近期多家环保上市民企违约事件密集发生,接连在资本市场遇冷。为什么会出现多家环保上市民企扎推违约?业内人士认为,多种因素叠加,让资本对以PPP为业务的环保上市企业的发债慎之又慎。
来源: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:叶伟
近期,神雾集团、盛运环保、凯迪生态、东方园林等环保上市民企深陷资本市场危机,引发行业一片唏嘘。引人探究的是,环保上市民企为何在资本市场集体身陷“遇冷门”?
与环保产业发展整体火热相反的是,近期多家环保上市民企违约事件密集发生,接连在资本市场遇冷。
近期信用债券遇冷的一个典型就是东方园林10亿元债券的“遇冷门”。据悉,5月21日,东方园林公告称,其拟发行的10亿元公司债,最终只募集到5000万元,被市场称为“今年最惨发债案”。
记者梳理发现,除了东方园林外,神雾环保、盛运环保、凯迪生态等多家环保上市企业均出现债券违约和资金链危机。
神雾环保是今年第一家出现债券违约的环保公司。3月14日,神雾环保发布公告称,因公司流动资金较为紧张,16环保债未能如期兑付本息4.86亿元,发生实质性违约。此后,5月19日,神雾集团发布公告称,近日收到控股上市子公司神雾环保银行贷款逾期事项。
此外,5月7日,凯迪生态也表示,“11凯迪MTN1”应于2018年5月5日兑付本息,截至兑付日日终,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债资金,“11凯迪MTN1”不能按期足额偿付。5月9日,盛运环保也发布公告称,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,致使部分到期债务未能清偿,金额合计约6.29亿元。其中,华融控股(深圳)股权投资并购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共3亿元到期债务为明股实债,公司到期未能购回。
据了解,虽然近期爆出多家环保上市民企在资本市场遇冷,但风险可控,部分企业也从中缓过神来了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多家环保上市民企扎推违约?业内人士认为,多种因素叠加,让资本对以PPP为业务的环保上市企业的发债慎之又慎。
在E20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、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看来,近期多家陷入或被疑陷入资金链危机的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各有不同,最大的共性都是扩张较快的民企,在降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下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是主要因素。
东方园林副总裁、董秘杨丽晶此前回应也表示:“受整体市场影响,民营企业发债不太理想,公司2018年第一期公司债发行不如预期。但生态环保行业面临广阔发展空间,本次发债不会影响公司正常业务开展,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。公司对后续融资已做好妥善安排。”
同时,在政策的驱使下,近年来环保市场热度高涨,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公司开始转型做环保,环保公司“跑马圈地”,迅速扩大业务版图。而且,PPP模式市场备受关注,资本对环保行业整体估值较高。在薛涛看来,这些环保上市民企由于自身信用较好,不断扩大公司规模、拓宽业务范围,而这需要充足的现金流。“这些企业加杠杆,通过贷款、发行债券等方式,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。同时环保项目多采用PPP模式,需要长期投资且投资规模较大,而政府的付费周期长,资金很难短期回笼。”
薛涛举例说:“东方园林发债‘遇冷’,之所以备受业内广泛关注,原因在于东方园林作为近年来民企在PPP领域的明星公司,其在PPP业绩上的突飞猛进一直引人注目。而东方园林的业绩主要集中在近年来PPP改革新开启的非特许经营的政府购买型PPP(PFI)类项目。这类项目经营和运营属性较弱。”
薛涛进一步解释道:“与传统特许经营BOT所发展的投资运营商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PFI项目本身没有运营属性,在PFI项目中未来的维护收入在PFI全部收入的比例往往只有10%以下,社会资本无法通过运营收入积累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。同时,金融机构作为PPP的埋单者在这类项目中也未必愿意承担后期风险,盯住企业自身信用成为他们当前的选择。”
此外,在中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期,国企纷纷入局,导致国进民退现象日益显现。数据显示,从总体而言,在环境产业整体市场中,国企、民企占比大约为6∶4。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表示,我国环保行业市场化水平较低。“以水务市场为例,每个地方都有水务集团、水务公司,都是国有企业,只有那些边角料被民营公司抢来抢去。所以,环保产业真正对民营企业开放市场较小。”薛涛也表示,国进民退的趋势也是导致此次环保上市民企集中违约的重要因素。“因为国有企业在资本和政府业务界面更具品牌优势,资本市场也就更倾向于国企。”
业内人士认为,近年来,环保行业乘风而上,环保企业间竞争加剧,利用PPP“跑马圈地”,纷纷扩大业务版图,集中发债埋下违约风险。那么如何防范此类违约事件发生?
首先,要规范环保类PPP项目发展。环保类PPP的目的是在政企平等合作的前提下,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环境服务。在薛涛看来,这就需要约束地方政府在PPP项目上提高履约信用,保证资金能及时付给企业,环保上市民企也更容易获得融资。此外,环保类业务的外溢正价值如果能够通过机制创新作为PPP项目的收益来源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薛涛还表示,PPP要避免融资导向和工程导向,回归公共服务的本源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容易导致重工程、轻运营的PFI项目,在未来的PPP规范发展中,应聚焦在必须通过长期专业维护,否则绩效难以简单达成的“复杂”项目上,这类项目的数量、投资规模、建设内容、绩效标准和按效付费机制应成为PPP规范的重点。
环保上市民企自身也应积极作为,不能盲目依赖资本市场扩大规模。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敬超表示:“环保企业要想做大做强,确确实实需要靠自己创新。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,一是技术创新,二是商业模式创新。并且,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。”
相关阅读
编辑 | 李艳茹、徐冰冰
统筹 | 谷林